close


印度市場:中國制造未來決勝的主戰場



印度市場:中國制造未來決勝的主戰場

李艷潔

中國企業開展走出海外已經進行瞭十幾年,其中歐美、東南亞、非洲等地都陸續登上中國企業的熱衷開展業務的排行榜,但是緊鄰中國的一個有和中國人口數量差不多的巨大市場——印度,卻一直處於被忽視的地位。

不過,這種情況已經開始改觀。《中國經營報》記者瞭解到,11月4日,印度《經濟時報》報道稱,印政府放寬對外國投資者的限制後,中國央行[微博]以外國證券投資者身份在印度證券交易委員會登記,如今可能已經買入總價值為5億美元的債券,這是中國央行首次購買印度國債,中國也是買入印度國債最多的外資機構。

中國央行的行為背後,是印度對外資的進一步開放。12.8億人口的市場,大量年輕的勞動力人口,巨大的需求,以及印度新總理莫迪上臺後開始推行的“印度制造”吸引外資新政策,都使得印度成為一個有巨大誘惑力的市場。

同樣,由於印度復雜的宗教文化和經濟社會情況,使印度市場也成瞭外國企業走向世界的一塊“絕佳的試驗田”,中國企業在這裡需要面對更多的問題。

正在蘇醒的巨大需求

對於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,印度就是那個火車頂上坐滿瞭人、國慶閱兵時摩托車疊羅漢、電影裡歌舞沒完沒瞭、處處“開掛”的阿三哥形象。

在這些固有印象的背後,“一帶一路”上的大國印度正在改變。2014年5月莫迪新政府上臺後,推動瞭多方面的制度改革。根據世界銀行[微博]的報告,目前,印度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。

“印度官方的人口數據是12.8億人,不過實際人口數量可能更多。目前,印度人口平均年齡是24歲,意味著每3天就有盛大的婚禮,結婚要購置房產、傢電、消費電子品、母嬰用品等,這些方面的需求非常龐大,基本上印度本土沒有辦法滿足這個需求。”印度廣東商會秘書長陳思介紹。陳思曾經在印度留學,研究印度十餘年。

龐大的人口雲林虎尾房貸新店信貸借款需要消費,更需要收入,就業成為印度政府的首要問題。莫迪上臺以後發起聲勢浩大的“印度制造”運動,力爭將印度打造為全球制造業基地。

“印度制造”中一項重要舉措就是,印度政府將用物質獎勵吸引外國公司來設廠。印度電信、法律及信息科技部部長普拉薩德(Ravi Shankar Prasad)不久前,曾經對媒體表示,“如果你在這裡投資100美元,我們就給你25美元。另外,各邦政府也會提供優惠。”

這些優惠舉措對於正在轉移低端產業、提升自身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,面臨成本上漲、人口紅利減少的中國企業來說,有莫大的吸引力。利斯裡工業區創始人薩納雷蒂(Ravindra Sannareddy)公開稱,“許多中國公司傳統上向印度出口成品,現在他們充分利用這些優惠條件,來印度設立生產線,滿足當地市場的需求。”

據悉,在中國雇傭100萬員工的富士康已經計劃在印度投資200億美元、建設10傢工廠。

盡管印度擁有巨大數量的年輕勞動力,但教育水平低、勞動力素質低下是個不爭的事實。但陳思介紹,印度政府現在正在對工業培訓加大補貼;另一方面,印度實行土地私有制,以前企業若想購買土地建廠,可能要經過許多年、耗費許多口水仍然沒有結果。“現在有專門的征地代理機構幫忙拿地,問題也不大。

事實上,在陳思看來,印度的這些舉措對於中國傳統的制造業大省如廣東等地,已經產生瞭壓力。

“印度從今年初開始,要求所有政府和政府相關的部門的文具、傢具、電器、電子設備全部由本土制造,否則不采購。廣東在電子電器、傢電和建材這些行業裡擁有絕對優勢,但是這些企業去年和今年明顯感受到來自印度的競爭壓力,這就再次印證中國沒有重視印度市場。” 陳思認為,“如果中國企業過去十年充分認識印度市場,做好印度市場公關,12億多人口的龐大市場就已經可以消化掉中國龐大的產能。”

印度對外資也表現出瞭極大熱情。“除瞭石油、軍事等少數重要領域外,印度幾乎90%的領域都對外國投資者開放。”陳思介紹。

根據印度政府工業政策和促進部( DIPP )公佈的數據,從 截至2015年6月,印度累計收到外國直接投資流入(包括資產凈值流入,再投資收益及其他資本)共計 3802.15 億美元。其中,毛裡求斯投資最多,高達896.4404億美元,其次是新加坡358.6084億美元、英國223.2912億美元、日本188.1108億美元、荷蘭153.2343億美元、美國143.7797億美元,而中國排在第18位,隻有11.6064億美元。

在各行業中,吸收外資最多的是服務業(包括金融、保險、非金融業務、外包,研發等等),計43農地信用貸款代償怎麼貸款比較會過件3.5億美元,其次是建設開發(包括基礎設施)240.98億美元,電腦軟件與硬件175.75億美元,電信業174.53億美元。

和其他國傢相比,中國對這個有巨大潛力的市場關註,顯然是落後瞭。

復雜的印度市場

雖然是一塊巨大的蛋糕,但印度這塊蛋糕裡面顯然不都是可口的原料。對中國企業來說,勞動力、土地等都不是問題,如何修正中國制造的名聲,實現在印度的本土化才是重要問題。

在陳思看來,中國企業要想在印度立住腳,還是要從根本上重視印度市場,瞭解當地的宗教文化和法律。

根據印度中國商會的介紹,目前在印度經營超過十年以上的央企、國企等大型企業超過200傢。不過,和三星[微博]等韓國企業相比,中國企業無論是業務還是名聲,都不是太好。

中國傳媒大學艾利艾智庫發佈的《中國企業海外形象研究成果》顯示,中國企業海外形象傳播還處於初始階段,企業核心價值體現不足;對外媒報道的企業爭議性信息,缺乏有效回應;新聞點單一,議程設置能力尚待提高;語言差異問題凸顯,比如,大多數企業都有英文網站,可是內容單薄。

陳思介紹,韓國的企業經常會資助在印度舉行全國性的作文比賽,作文比賽題目一般是“我所認識的現代韓國、我所知道的韓國產品,說說我跟韓國產品的關系、體驗、認知”等,獲獎者由企業或者政府贊助到韓國度過暑假,每年有上千人會獲獎到韓國旅遊。“至少連續十年的作文比賽,而且是所有韓國企業都參與獎勵計劃來進行措施,會讓印度學生、年輕的群體對這個國傢產生極大興趣,對產品產生極大信心。”

另一方面,對印度宗教和種姓制度的不瞭解,也成為中國企業的絆腳石。印度種姓制度從高到低分別是婆羅門(做學術領神職)、剎帝利(掌管政治)、吠舍(經商)、首陀羅(農民)。

“這就意味著我們跟任何一個印度人接觸就可從種姓知道,如果他做生意就做瞭至少十代人,這十代人的經驗、教訓以及他跟他的同傢族人聯合起來對一個行業、對一個渠道壟斷程度是非常高的。”陳思介紹,這個後果導致中國人進入印度市場以後發現壁壘很強,商會力量很強,動不動就對中國提起反傾銷調查。

陳思強烈呼籲,中國應該在印度有一個和官方配合緊密的類似商會的機構,以幫助中國企業在印度展開形象建設、應對反傾銷等業務。“中國制造的名聲在印度很差,一個主要的原因是很多產品不是由中國人自己賣,而是進口商操作,比房貸新北烏來房貸如在廣東、義烏、浙江、寧波、天津等這些貿易港口的印度人達到幾萬人,他們負責在中國進行采購,隻考慮價格不考慮品質。一般中國廠商會準備一些多出的產品用於退換和維修,但是印度進口商不會提供維修和售後服務,所有產品都會被賣掉。”陳思介紹。

因此,對於中國企業來說,在當地開展全面的業務、建立自己的網絡非常必要。華為在印度的成功,管理層的本地化功不可沒,華為印度總裁姚為民甚至取瞭本土名字,跟任何人打交道都用印度名字。

在10月31日對外經濟貿易大學[微博]舉辦的“對外投資與企業社會責任系列沙龍”上,中國民營經濟國際合作商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燕國表示,民營企業尤其是海外投資的民營企業,必須創新企業的社會治理責任,建立企業履責的董事制度,社會監督員制度,企業輿情檢測制度,不斷積累企業的社會資本,培養企業社會文化並最終實現企業長期可持續發展。

《中國企業海外形象研究成果》建議,企業在海外還是應該立足於當地政治、經濟、文化,重在責任傳播,註重“本土化”資源培養。

陳思建議,中國不能再有意無意的繼續對印度市場忽視瞭,這個和中國人口差不多的大國或將成為未來決勝的主要戰場之一。

新聞來源http://finance.sina.com.cn/china/20151114/013823765813.shtml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avol7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